世界杯时间已到,
夏日的晚上,看场球赛,喝点小酒。
来一顿海鲜大餐,
十分惬意的享受!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
爱好吃海鲜的人千万要注意了!
食用贝壳类海产品
可能会引发食物中*!
消费警示
注意啦!
注意啦!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
发布重要消费警示!
请大家相互转告!
近期谨慎食用贝壳类海鲜产品!
许多贝类也是我们余杭人常吃的家常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下!这段时间,吃这些的时候要提高警惕哦!
01
海虹
海虹,又名淡菜、贻贝,名字里虽然有个虹字,一眼望上去,却是黑黝黝的一对壳,特别是国产海虹,更是黑得通透。每年7月是吃海虹的好时节。
02
文蛤/花蛤
文蛤、花蛤,对于把它当作食物的人来说,差别只有壳的颜色不同而已。目前我们市场上吃到的文蛤花蛤都是人工养殖的,对于内陆人来说,这两种贝类大概是最熟悉最常见,价格最便宜的了。
03
生蚝
生蚝也叫蚝或海蛎子,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
04
翡翠螺
翡翠螺的名字绝对是个形容词。螺壳在焯水之后通体碧绿,简直像珠宝一样,螺肉肥厚实在,吃起来口口过瘾。难怪它会成为很多人的最爱。翡翠螺纯粹是海鲜中的舶来品,翡翠螺在打捞上来之后马上进行零下30℃的急冻,保持新鲜,发往世界各地。
05
毛蚶
吃毛蚶之前的卫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吃毛蚶必须是熟的!生吃固然无限鲜美,为了生命安全,还是别向古人学习茹毛饮血了。
06
蛏子
蛏子,生活于河口或浅海内湾,主要分布于我国或日本沿海。肉可食用,也可作药材。净后,放养于含有少量盐分的清水中,待蛏子腹中的泥沙吐净,然后用薄刀片轻轻剖开蛏子背面连接处,倒在沸水中,稍为停留,加入葱末,即可捞起食用。
浙江省周边海域已进入赤潮高发期,可能对贝壳类海产品带来食品安全风险。一旦出现中*症状,请尽快就医!
浙江省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已启动应急机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省内海鲜主要产地已陆续开展抽检排查。截止目前,全省尚无重大食品中*事件发生。
麻痹性贝类*素*性极强
尚无特效的解*方法
麻痹性贝类*素是我国海洋赤潮*素中最常见的*素之一,约占藻*素引起中*事件的87%,中*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贝类摄入此*素对本身无害,因*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首先要马上拨打,医院处理。因为中*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素、河豚*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方法,而且*素可以致命。
出现海鲜中*症状怎么办?
“对于轻微的*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加快*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下面来科普一下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
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2
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
海洋中有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种。
3
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4
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
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点转发,提醒更多人!
来源:宁波晚报、私家车第一广播
编辑:吴泽蔚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