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这一中药材,在拼音中被称为WǎLénɡZǐ。瓦楞子,这一中药材,在《本草备要》中有所记载。其别名繁多,如蚶壳(《本草拾遗》)、瓦垄子(《丹溪心法》)、蚶子壳(《本草蒙筌》)等。这种药材来源于蚶科动物,包括魁蚶、泥蚶和毛蚶的贝壳。在春、秋季节,人们会在浅海泥沙中寻找并采集它。采集后,经过洗净泥沙、沸水略煮等步骤,去肉取壳,晒干即可入药。蚶,这一与瓦楞子密切相关的动物,其详细形态在“蚶”条中有详尽的描述。蚶的生境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其壳形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对称,或偶尔左壳稍大。壳的长度在2.5至8厘米之间,宽度则为2至6厘米。背面上,数十条直楞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四周放射,灰褐色与白色相间,楞纹清晰可见。壳内面则是乳白色,光滑细腻,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形成锯齿状。质地坚硬,可砸碎,断面洁白。气味淡而无味,以整齐、洁净、无残肉和沙土者为上品。
关于蚶的炮制方法,一般是洗净后晒干,再碾碎成粉末。若需煅制,则取蚶放于坩埚内,置于无烟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后再次碾碎。
蚶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性味甘咸,性质平和。在《本草蒙筌》和《纲目》中均记载其味咸、气温、无毒。同时,蚶还归入肝、脾经,既可入肝经又可入肺、脾经。
蚶的主要功能包括化痰、软坚、散瘀和消积。它可以治疗痰积、胃痛、嘈杂、吐酸等症状,同时对症瘕、瘰疬和牙疳也有一定的疗效。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如《日华子本草》和《丹溪心法》,都详细记载了蚶的治疗效果。此外,《现代实用中药》和《山东中草药手册》还指出,蚶可用于治疗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病症,并具有制酸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