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胃痞病临床案例分享 [复制链接]

1#

中医,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世人的健康福祉贡献了千年的智慧。胃痞病,又称心下痞塞,常表现为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且望诊无胀大之象。此病多伴有胸膈满闷、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胃痞病常为慢性起病,病程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在西医中,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排除器质性病变,并常与饮食、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胃痞病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是常见原因;其次,精神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问题等导致的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此病;此外,某些药物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同样可能引发胃痞病。在临床上,胃痞病患者寻求中医治疗的案例并不罕见。最近,我接诊了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他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酸、饭后症状加重以及偶尔伴随的恶心和呕吐而就诊。医院接受过多次汤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初诊时,患者于年11月20医院中医科。他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偏好肥甘厚味的食物,体型偏胖。经过详细问诊,患者还表现出口苦、舌红苔黄厚腻以及脉弦数等症状。

经过辩证,患者被诊断为肝火犯胃证。针对这一证型,我为他开具了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合乌贝散加减的处方。处方中包含海螵蛸、浙贝母、炒枳实、炒白术、锻瓦楞子、黄连、吴茱萸、柴胡、白芍、生甘草、鸡内金、香附、茯苓和焦三仙等药材。

目前,患者已进行复诊,但具体复诊情况及治疗效果需进一步跟踪和评估。12月10日,患者反馈症状显著缓解,反酸和胀满感均有所减轻。基于这一情况,我为他调整了处方,加入旋覆代赭汤,并嘱咐他继续服用一个月。新的处方包含海螵蛸30g、浙贝母15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锻瓦楞子15g、黄连12g、吴茱萸2g、柴胡15g、白芍20g、鸡内金20g、香附15g、茯苓6g、焦三仙10g,以及旋覆花10g、代赭石30g、法半夏9g、竹茹9g、党参15g、生甘草6g、当归9g、沉香3g、生姜9g和大枣3枚。1月10日,我回访了患者,他告诉我自从调整处方后,他的状态一直很好,胃部不适的症状再也没有出现过。供稿:中医科张百灵健康指导医师:张百灵张百灵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学士学位,并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他是石景山第二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传承人,深谙中医之道。他擅长运用中药方剂与针灸疗法,对胃病、失眠、糖尿病及常见骨关节疾病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丰富的治疗经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