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药材会”字样,再点击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篇好文章啦!
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约5克),桂枝三两去皮(约9克),甘草三两炙(约9克),大枣十二枚(4枚),芍药六两(8克),生姜二两(6克),胶饴一升(30克)。
气短胸满者,可加生姜以增强疗效;若腹满,则可去大枣,加入茯苓一两半以利湿;对于肺虚损不足,需补气者,可加入半夏三两。
将原方七味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胶饴,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每日三次。现代用法:将药材煎煮取汁,再加入饴糖溶化后温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此方专为阴阳气血俱不足之虚劳证而设。里急,指腹中急痛;诸不足,则涵盖阴阳气血的全面虚损。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的指导,此类病症不宜用针刺治疗,而应选用甘药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亦强调对劳损者宜温补,对急症者宜缓解。黄芪建中汤正符合这一治疗原则,其甘温之性既能补气生血,又能缓解急痛。方中黄芪为君药,其甘温之性可化生阴阳气血;饴糖则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此外,还重用芍药敛阴,配以桂枝温阳,甘草则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分别助卫阳、益营阴。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中阳得以健运,气血得以化生,从而治愈虚劳不足诸证。因此,追求阴阳和谐的关键在于健运中气,而黄芪建中汤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选择。
谢映庐医案
胡晓鹤孝廉之母,素体虚弱,频年咳嗽,被众人称为老痨不治。今年春,咳嗽加剧,并伴有潮热和泄泻不食。多位医者尝试用参、术等药治疗,但潮热反而加剧,用地黄、鹿胶等药物后,泄泻和胸紧症状更为严重。经过数年的治疗,均以脾肾两补为主,但效果不佳,甚至有医者称劳损咳泻无法治愈。
在六月时,胡家邀请谢映庐诊治。谢映庐诊脉发现,脉象俱迟软,时有歇止,如同徐行而偶羁一步,判断为结代之脉。然而,左前肝部的脉象却弦大不歇,显示出土败木贼之势。
谢映庐思考后认为,对于诸虚不足者,应当以味补之;对于劳损者,宜温补之。但鉴于之前补脾肾的方法已试无效,他悟出各脏俱虚之中,唯独肝脏自盛。因此,他决定采用补土制肝的方法,直取黄芪建中汤。方中桂、芍可微泻肝木之胜;甘、糖则重实脾土之不胜;姜、枣可通调久病营卫之涩滞。
经过数剂黄芪建中汤的治疗,患者果然逐渐恢复。但掌心仍微热,咳泻虽止,肝木犹强。谢映庐在原方中加入丹皮,以重泻肝木之胜,患者再进数剂后安然。
此外,还有一个病例也展示了黄芪建中汤的疗效。杨志一医案中,一位20岁的男性患者被诊断为溶血性黄疸。尽管经过西医治疗并输血毫升,但症状仍严重。中医会诊后,患者被诊断为虚黄证(溶血性黄疸)。中医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经过20余剂的治疗后,症状显著减轻。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黄芪建中汤在补气生血、培土健脾方面的显著疗效。轻。再守上方,合党参、当归、茵陈、附片、茯苓、白术等药,继续治疗两个多月,患者病情持续好转。随后,以归脾丸进行调理,半年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范围。其中,红细胞数量从初诊时的08万/mm3增加至万/mm3,血红蛋白从30%上升至72%,黄疸指数则从50单位降低至单位。患者的病情最终得以痊愈。
按语:虚黄与湿热壅滞所致的阳黄不同,其特点为病人虽黄但小便自利,伴有便溏不食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肌肤失养所致。治疗时不可随意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而应选用甘温益气养血的方剂,如黄芪建中汤,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此外,黄芪建中汤在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也显示出显著效果。对于脾胃虚寒的胃脘痛患者,该方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精神状况。
同时,对于腹痛(肠粘连伴肠梗阻)的治疗,黄芪建中汤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补气生血、健脾益胃的作用,该方能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缓解疼痛症状,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心悸不安,畏寒肢冷,上腹部广泛压痛,喜温喜按,腹部柔软,口不渴,喜欢热饮,大便稍软,小便通利,脉象细涩,舌质淡薄苔白。综合症状,诊断为虚寒型腹痛,气血不足,适宜采用黄芪建中汤进行调治。
处方:黄芪5克,酒白芍5克,桂枝0克,生姜0克,甘草0克,西党参2克,红枣5枚,饴糖5克。
服用5剂后,腹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有所增强。继续服用0剂后,腹痛完全消失,食欲大增,其他症状也有所好转,患者出院。后续再服用30剂进行巩固治疗,至今腹痛未再发作。
按语:根据脉证表现,患者确诊为虚寒型腹痛,这正是黄芪建中汤所适用的证候。根据临床经验,对于腹痛持续不减的患者,可以加用九香虫、刺猬皮、荜茇、高良姜等药材,以增强温中散寒、止痛的效果。若长期服用饴糖导致反酸者,可加入煅瓦楞子来制酸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