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000年前祖先按框吃海鲜,海鲜盛宴 [复制链接]

1#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土文物数不胜数,但是关于史前遗址相对较少,史前贝丘遗址那就屈指可数了。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形态,从字面上理解:堆成了小山丘的贝壳。在考古学上,指在地层中发现的海鲜贝壳组成的堆积。偶然相遇时间回到年10月,浙江余姚井头山南麓准备建厂区,于是开工挖地基。打桩工人将钻出的泥土芯,随机放到一边。当地村民王维尧和他的堂哥王维新两位老人准备去放羊,正好经过这里,他们低头看到了泥土芯里,有贝壳、动物碎骨头、碎瓦片等。▲王维尧和堂嫂由于这些东西,在此前建房子打桩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过,看着年代也挺久远,心里泛着嘀咕“会不会是文物”,于是两位老人捡了一小袋,骑着自行车送到了附近的田螺山遗址,让那里正考古的队员辨别下。千丝万缕当考古队员看到老人带来的东西后,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该区域的挖掘的东西,与附近的田螺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很多不同点,于是考古界将这个新发掘的遗址称为井头山遗址。实际上,井头山距离田螺山遗址仅2公里,距离河姆渡遗址也不过8公里。其中,河姆渡文明发生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为研究华夏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力的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考古人员既然发现了,这三处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首先确定井头山遗址年代,考古学家通过C14检测,发现井头山遗址距今年-年,比河姆渡遗址还要提前约年。艰难挖掘既然发现了井头山遗址,那么就赶紧挖掘,尽早揭开人类史前历史的秘密。井头山遗址深度高达5-10米,是我国沿海区域最深的遗址,挖掘所用的钢结构发掘基坑长有50米,宽也达到了15米,内部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布方,共平方米考古。接下来,挖掘井头山遗址的序幕正式拉开。祖先也是吃货考古学家在井头山遗址发现了,先人已经能够根据需求,对场所进行分区管理,比如有食物和工具加工区、废弃物倾倒区、活动区等部落要素,此外还有露天火坑、食物储藏室等。考古人员发现第一大类就是,食用后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鲜,包括但不限于海生贝类,如蚶、螺、牡蛎、蛏、蛤、蚝等,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数量之多一度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很大难题,可以看出年前的古人已经实现海鲜自由了,现代的我们却吃不起。根据考古专家的说法,“发现了成千上万筐”!已经无法用单件计算。遗址现场堪称一处“大型海鲜市场”,在井头山人的“海鲜大餐排行榜”上,蚶排在第一位,发现数量最多,主要有血蚶和毛蚶两种。排第二位的是蚝,也就是牡蛎,而且比我们现在吃的要大得多。此外,还有螺、蛏、蛤等。能工巧匠仅次于贝类的是,手工制品,看来先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其中,石器包括斧、锤、锛、砺石、圆盘状石块等,数量30多件,还有上百件骨器,形式各种各样,令人大开眼界。农作物齐全虽然井头山先人距离我们有年,但是他们食用的水果、食物跟我们差别并不大,在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植物种子、果核(橡子、麻栎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谷壳、水稻小穗轴、以及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紫苏、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种子)等遗存,以及用植物秸秆等为原料制作的编织物。写在最后:井头山遗址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久远的贝丘遗址,也是国内首个在长三角地区发现的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反映了环境变迁与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起源、发展的明确过程。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参考文献:探访浙江余姚年前贝丘遗址早于河姆渡文化千余年环球网浙江余姚发现距今多年贝丘遗址专家: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新华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