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1、杏花
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的杏花,往往和热闹、阳光这样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因为杏花本身就不是那么含蓄的一种植物。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很多诗词名句,都是借用了杏花“热闹”的这种特性。中国古代的文人不仅观察自然特别仔细,而且还特有想象力,总是能从植物的自然属性中,联想到人的性格特点,杏花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杏花喜欢阳光的性格,使它总是想方设法、拼尽力气向着太阳、向着外面的世界伸展看去,所以文人们引用杏花就尤其突出了它“出墙”的不羁性格,如果这种不羁的性格和女性联系起来,那又可以引申出女性的春心萌动、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
2、桃花
从《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用鲜艳灿烂的桃花来形容美女了。例如《桃夭》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国本就是桃树的故乡,用桃花来形容妙龄女子的青春美貌是《桃夭》这首诗奠定的基本创作手法,中国的诗歌从此形成了以花喻美人的传统。连女性化妆用的胭脂被称为“桃花粉”,用胭脂涂抹两颊化个清雅的淡妆被称为“桃花妆”,浓妆则被称为“酒晕妆”。
3、丁香
丁香花色淡雅芬芳,花蕾就好像是一个个的结,层层包裹着,所以经常被用来比喻愁绪的郁结难解,而中国古典的爱情似乎总是和愁绪、和忧伤联系在一起。
4、柳
第一,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表示离别、挽留和相思的情绪。柳,谐音留,再加上柳条长长下垂,柔柔轻拂的样子,给人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所以古代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在渡口、驿站、长亭、短亭这些送行的地方往往都会遍植柳树,供人折柳相赠。
第二,因为折柳又延伸出身世漂泊的含义。尤其是春天,柳絮随风飘飞不知落向何处,也让人产生漂泊流浪、不知归宿何处的联想。
第三,柳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春天萌芽,夏天成荫,秋天落叶,四季分明。冬至之后的第五、第六个九天,大约是在春节前后,此时柳树已初露春意,开始萌发嫩嫩的绿芽儿了。柳树的萌芽与落叶尤其容易引发诗人词人伤春、悲秋的情绪,由此承载了深沉的时间意识。
第四,柳树还是一种生命力特别强的植物,有一句俗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能够扦插成活,繁殖很快,但衰老起来也很快。我们印象当中有些年头的柳树往往树形苍劲弯曲,容易给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于是柳树又有了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寓意。
第五,柳树的外形很柔美,因此常常用来比喻女性的身姿,长长的柳条仿佛美女纤细的腰肢,所以就有了“柳腰身”的比喻;细长的柳叶又仿佛娇媚的眼睛,于是又有了“柳眼”的比喻。再加上柳树的其他几大寓意,所以柳树更容易用来比喻女性,既比喻女性的柔美外形,又引申出女性容颜易老的伤感,还延伸出女性命运不能自己主宰,漂泊不定的幽怨。
5、桂
在古代文学的语境中,“桂”实在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意象。在《晋书?郤诜传》里有记载,郤诜要去当雍州刺史的时候,晋武帝在东堂相送,武帝问郤诜:“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啊?”郤诜回答:“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就好比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来“桂林一枝”就用来比喻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又因为神话传说里月亮上有桂树和蟾蜍、玉兔,因此月亮又被称为桂月或者桂魄、蟾宫、蟾兔、蟾魄等等,还引申出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蟾宫折桂”,意思就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比如说《红楼梦》里就有一个情节,宝玉要去上学了,去和黛玉辞行,黛玉“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6、梧桐
古人认为合欢树长得很像连理梧桐(“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古典诗文中就常用“梧桐半死”来比喻丧偶。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形容焦仲卿和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就写到:“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7、湘妃竹
传说舜帝在巡视南方的时候去世,安葬在今天湖南的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长久得不到丈夫的音讯,于是追随着舜帝南巡的路线一路追踪。当她们来到洞庭湖的时候,才听说舜帝已经去世,娥皇、女英悲痛欲绝,投水自尽,死后她们被奉为潇湘之神。在今天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还有一种特别的竹子,竹节上布满斑点,楚人都说那是舜帝的两位妃子痛哭时滴下来的泪斑。这些泪迹斑斑的竹子被楚人称为斑竹,也叫湘妃竹。
8、梅花
梅花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国人非常钟爱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更是成为了诗人们最偏爱的意象之一,南朝梁的诗人何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中就盛赞过梅花傲雪开放的品格:“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诗也说:“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歌颂而且经常引以自喻的对象,到了宋代,梅花更是得到了宋人一致的追捧。宋代文化标举清高雅韵,梅花的清雅幽香正契合了宋代人的审美趣味。
“梅花妆”的来源:传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屋檐下睡着了,梅花轻轻地飘落在她的额上,额头上于是形成了梅花形状的花纹,好几天都没有消掉。后来,天下的女人都学着寿阳公主,在额头上画朵梅花,成了古代女子喜爱的“梅花妆”。
古人有折梅寄远的传统,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记载:越国使者以一枝梅花赠给梁王,梁王的臣子韩子说:“哪有用一枝梅花作为礼物送过一国之君的呢!”南朝的时候诗人陆凯曾经从江南折了一枝梅花,寄给远在长安的好朋友范晔,并附赠了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9、青梅
“青梅”在古典诗词中有特别的象征意义,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就出自李白的一首诗《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从此成为形容男孩女孩两小无猜的成语。
10、后庭花(姑且算是一种植物吧)
《后庭花》,即歌曲《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所作。根据《隋书·五行志》的记载:“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于是后人就把《玉树后庭花》看做是亡国之音。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曾率兵由朱雀门入城,俘获陈后主,灭掉陈朝。当韩擒虎兵临城下的时候,荒唐的陈后主竟然还在和宠妃张丽华,在结绮阁上赋诗作乐,似乎对即将降临的灭国之耻毫不在意。
动物
1、乌鹊
乌鹊在古典诗词中一般指的是喜鹊,喜鹊是一种和人很亲近的鸟儿,最喜欢将鹊巢筑在民宅旁边的大树上。古人甚至认为乌鹊鸣叫预示着远行的游子将要归来:“干鹊噪而行人至。”(《西京杂记》)唐代诗人王勃的《寒梧栖凤赋》里也说到过鹊儿报信的这一特点:“游必有方,骇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
2、杜鹃
杜鹃,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是一个很悲情的意象,李商隐的《锦瑟》诗就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传说古代蜀国的君主名叫杜宇,又号望帝。望帝后来禅位退隐,不幸看到国家灭亡,又被迫与自己所爱的女人分离,最后在痛苦和寂寞中郁郁死去。杜宇的灵*化作一只杜鹃鸟飞回蜀都,日夜哀鸣,声音凄厉幽怨,直到它的口中流血,滴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花朵,于是此花得名杜鹃花。杜鹃凄厉的鸣叫声其实就是秦观自己的凄凉断肠音,所以王国维读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时,才会说少游词境至此一变“凄婉”为“凄厉”也。
3、大雁
在古代,大雁是一种能诠释爱情忠贞的动物。据说配对后的大雁在其中一只死亡之后,另一只会终生不嫁或终生不娶。雁群晚上休息时,在群外站岗放哨的多是孤雁,一旦发现危险,孤雁就会以哀鸣声警示群雁;雁群迁徙飞行的时候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为了冲破空气阻力飞在最前面的头雁也多是一只孤雁。甚至有的大雁在配偶死亡之后还会自杀或者郁郁而终……因此,远古的周朝开始,大雁已经成了婚礼中最重要的信物。古人举行婚礼主要有六道必要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其中有五道程序必须用到大雁:纳采是“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请媒人带上礼物向女方提亲,“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这一项程序当中的礼物必须是一只活的大雁。纳采意味着全部婚礼程序正式开始。第六礼为亲迎。也就是新郎穿上隆重的礼服亲自到女方家里,迎接新娘。在亲迎礼中,“北面,奠雁”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奠雁”就是“献雁”的意思,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必须首先进献大雁。(《仪礼·士昏礼》)
4、蟋蟀
在古典诗词中,蟋蟀这个意象往往是秋天的代言人。蟋蟀本来是生活在野外的,可是随着天气寒暑冷热的变化也会经常移动,所以古人是把蟋蟀看成“候虫”的。早在《诗经》当中就有一首《蟋蟀》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大致意思是,一年快到岁暮的时候,天气冷了,蟋蟀也从野外躲到屋子里来了。《诗经·七月》诗里也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可见古人认为夏历九月份的时候,正值深秋季节,也是蟋蟀躲进室内的时候了。南朝宋鲍照《拟古八首》之七也有“秋蛩挟户吟,寒妇晨夜织”的句子。
人物
1、秦娥
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有一个特别善于吹箫的才子叫萧史,能够将凤凰鸣叫的声音学得惟妙惟肖,秦穆公很喜欢听他吹箫,便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弄玉也擅长吹箫,后来两人吹箫引来了真的凤凰,夫妻俩跟着凤凰一起飞上天成了神仙。从此之后秦楼、玉楼就成了美女住所的美称了,汉代文学家扬雄的《方言》解释说:“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秦娥也就成了美女、尤其是陕西西安一带美女的代称。
2、萧娘
诗词当中经常出现的“萧娘”最初并不是指美女,而是指男人,这个典故来源于南朝梁的临川靖惠王萧宏,他长得特别漂亮,可是性格却很柔弱软糯,尤其在战场上畏手畏脚,所以当时的北魏人很看不起他,把他当女人看待,还送了他“萧娘”这个谑号,这原本带有调侃和鄙视的意思。后来诗词当中就将错就错,基本上就把“萧娘”当成多情美女的代称了。
3、莫愁
莫愁是一个流传在金陵的优美传说。莫愁是洛阳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卖身葬父,远嫁金陵,后来丈夫被征兵远戍,长年未归。莫愁姑娘化作一泓湖水,想要流到丈夫戍边的地方。这泓湖水就被命名为莫愁湖,直到如今,莫愁湖还是南京城内一处著名的风景胜地。
4、秋娘
杜秋娘是唐宪宗时候的美女,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原本是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八世孙、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歌女。唐诗《金缕衣》据说就是杜秋娘创作的。后来李锜起兵谋反遭到朝廷镇压,杜秋娘也成为了一名地位卑贱的宫女。随后的日子里,杜秋娘以其出众的才华,一度成为宪宗的宠妃。元和十五年(),宪宗被宦官谋杀后,杜秋娘又得到穆宗的欣赏,被任命为皇子李凑的傅姆。然而,晚唐的*治局势波云诡谲,宦官专权,不仅皇帝被玩弄于股掌之中,颇得众望的漳王李凑也被诬告谋反,杜秋娘随之被削籍为民,放回原籍金陵。大和七年(),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出差经过金陵,偶遇杜秋娘,此时她创作的《金缕衣》已然是传遍天下的“流行歌曲”。杜牧又听说了杜秋娘的遭遇,十分感慨:杜秋娘这一生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有过辉煌的青春岁月,也有过落魄的凄凉暮年,四十多岁的秋娘虽然饱经风霜,显得衰老憔悴,却丝毫未改当初的沉静与端庄。拥有如此传奇经历却依然宠辱不惊的杜秋娘赢得了诗人的尊重,并且为她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长篇诗作《杜秋娘诗》。后来秋娘就成了美女或者歌女的泛称了。
5、泰娘
泰娘也是唐朝的一位歌女,刘禹锡专门写过一首《泰娘歌》,泰娘原本是民间歌女,她的才艺闻名京城,泰娘被唐朝宰相韦执谊纳为己有,韦执谊死后,又归于蕲州刺史张愻(逊),后来泰娘流落民间。因此泰娘也成为了歌女的泛称。
6、谢娘
“谢桥”是指古代美女谢娘家附近的桥。那么谢娘又是谁呢?唐代的宰相李德裕有一位侍妾谢秋娘,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歌女,后来人们就以“谢娘”代指歌女或者恋人了,而谢娘所住的地方往往称谢家或者谢桥。
7、琢玉郎和点酥娘
“琢玉郎”这个词出自唐代诗人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的“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金矿里铸出相思泪。”意思是从白玉和*金里面雕琢、铸造成相思,可见这相思有多么珍贵了。因此“琢玉郎”的意思应该就是指多情种子,也形容男子姿容像白玉一样俊美。相对应,“点酥娘”是指女子的肌肤像凝结的酥酪一样柔腻嫩滑,就是那种“肤如凝脂”的感觉,这里当然是形容柔奴的美貌了。
8、钓鱼的大爷
屈原写过一篇《渔父》,塑造了一个远离世俗纷争、逍遥于江湖的隐士形象。在屈原的笔下,屈原和渔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渔父代表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而屈原代表了一种满怀爱国济世情怀的志士形象。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旦描写隐士的时候,往往就会以“渔父”形象作为典型,而且“渔父”往往还随身带有这些符号性的物件:一件蓑衣一顶斗笠,既能避风雨,又能增添一种超然世外的神秘感;一根钓竿,一艘小船,既契合“钓鱼”的主题,又能营造出一种浪迹江湖的气氛。
9、冯唐
《史记?冯唐列传》记载,魏尚在担任云中(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交界处)太守的时候,在一次与匈奴战后统计具体杀敌人数的时候,多报了6个人。在古代,*功和杀敌的人数是挂钩的,杀敌越多,战功越大。可是就因为这多报的6个人,魏尚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战功,反而被*敌利用,以此为罪名攻击他,魏尚被罢官。朝中另外一个大臣冯唐很为魏尚鸣不平,于是冯唐专门去求见了汉文帝,为魏尚求情说:“魏尚为官尽心尽职,他爱惜士卒,*费不够用,就自己掏腰包,几乎是平均每五天杀一头牛,犒劳将士们,所以魏尚的麾下一直士气高昂,连匈奴听说魏尚治*严谨,都不敢轻易来侵犯,反而是躲得远远的。这次魏尚率领部下杀了那么多匈奴兵,功勋卓著,如果只是因为多报了几个杀敌的数量就遭受严惩,恐怕以后大家都不敢上阵英勇杀敌了啊。如果您论功行赏太轻,而惩罚又太重,会不会伤了前线将士的心呢?”冯唐这一番话合情合理,汉文帝也不免为之动容,于是当即命冯唐为使者,拿着皇帝的符节,赦免了魏尚,让他官复原职。
10、宓妃\洛神
曹植的《洛神赋》写洛水女神的轻盈身姿用了这样两个优美的句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来《文选》在选录这篇赋的时候,记录了一段说明:曹植一直暗恋甄氏。甄氏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曹操破袁绍之后,将甄氏给曹丕当了妻子,曹丕称帝之后封甄氏为皇后,曹植从此对甄氏昼思夜想,废寝忘食。后来甄皇后失宠被曹丕赐死,曹丕却又故意将甄氏生前的玉缕金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返回自己的封地时,途经洛水,梦到了甄氏前来与他相会,醒来之后,曹植不胜悲感,写下了《感甄赋》,后来魏明帝也就是甄氏与曹丕的儿子曹叡觉得,叔叔曹植这样写他母亲很不雅,于是就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很值得怀疑,但是后代诗人在引用这个典故的时候,却常常会暗寓爱情得失的情绪。
典故
1、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破阵子·春景》
“巧笑”引用的是《诗经》里面描写大美女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女孩的笑容特别甜美可爱。“东邻”也是源于一个有趣的典故,战国时期大才子宋玉写过一篇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写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大意是宋玉对楚王说:“天下的美女没有能比得上楚国的,楚国最美的美女都出在我的老家,而我老家最美的美女就是我东边邻居的女孩儿。”这个东邻的美丽女孩暗恋了宋玉三年。宋玉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一是说明自己很帅很有魅力,二是说明自己不为美色所动。而后来的诗文在化用这一典故时,往往就用“东家之子”或者“东邻”、“邻女”这样的词来代指美女了,比如说白居易就用过“东邻婵娟子”的诗句来称呼自己的初恋情人。
2、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除了辛弃疾,李清照的词中也多次出现过类似于“长门”、“纨扇”这类象征弃妇的典故。“长门”出自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汉武帝时候陈皇后被废幽居长门宫的典故;纨扇则是用了汉成帝时候班婕妤被冷落的典故,因此“纨扇”、“长门”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弃妇形象的代名词。
3、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不辞冰雪为卿热”用到的是《世说新语》当中的一个典故,三国时候魏国的一位名士叫荀粲,荀粲和他的妻子感情非常深厚,妻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荀粲着急得没办法了,就脱光衣服跑到院子里,让风雪将自己的身体冻冷,然后再回到屋子里,用自己冻冷的身体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妻子“物理降温”。
5、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沈腰”是古典诗词当中特别常见的一个典故,因为它用到了南朝时候一个著名美男子加大才子沈约的故事。沈约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己最近因为生病,瘦得很厉害,每隔几个月,皮带上的孔就要往里移一格,用手握一下手臂呢,每隔个把月就要小半分。后人就以“沈腰”指腰肢消瘦。
“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貌似潘安”的那个西晋诗人潘岳(字安仁)。潘鬓指的是潘岳的鬓发,他的《秋兴赋》说:“斑鬓发以承弁兮。”潘鬓是鬓发斑白的代称。
6、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的典故出自《史记》里著名的“鸿门宴”桥段,樊哙为了从项羽设置的鸿门宴中救出刘邦,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进项羽的*帐中,将项羽赐他的一大斗酒一饮而尽,又拔出佩剑将项羽赐的一整只猪肘子切了,大口吃光,那种声势真是气壮如牛。刘过甩出樊哙斗酒彘肩的典故,既是赞美辛弃疾的豪迈之气,也是以这种气节自许,既表扬了对方,又没忘夸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7、牛衣古柳卖*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牛衣:本意是给牛御寒用的类似于被子的披盖物,大多使用乱麻编制而成,有点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蓑衣。但是古典诗词当中出现“牛衣”往往还和一个著名的典故有关,这个典故就是“牛衣对泣”。牛衣对泣典故:汉代的时候,一个叫王章的人,做官以前家里很穷,连睡觉盖的被子都没有,王章自己生了一场大病,也只能睡在乱麻编的牛衣中,王章觉得自己这回是死定了,哭着和妻子诀别。没想到妻子是一个又智慧又刚强的女子,她给丈夫打气说:“论才华论学识论人品,京城里那些大富大贵的人哪个比得上你?现在你不过是生了一场病就这样自暴自弃,哭哭啼啼,未免也太没出息了吧!”王章听了,觉得很惭愧。在妻子的激将法下,后来王章果然做到了京兆尹的大官,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市长了。王章做了大官之后,自信心爆棚不免又自我膨胀起来,妻子又提醒他:“人要知足啊,难道你就忘了,当年卧病牛衣当中哭哭啼啼的时候了吗?”
8、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的典故:陈阿娇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阿娇很小的时候,她母亲抱着小刘彻,故意指着身边一群宫女问小刘彻:“你愿意娶妻吗?”刘彻摇摇头。姑妈又指着阿娇问:“那我的女儿阿娇怎么样啊?”这回刘彻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若得阿娇为妻,一定专门为她盖一座*金屋让她来住。”刘彻后来果然娶了阿娇,登基后,封阿娇为皇后,成语“金屋藏娇”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9、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的来历:根据《玄怪录》的记载,有个叫崔绍的人进了冥府之后,判官把他带到一处瓦廊下,廊下又有一座小楼,判官引着他进了门,发现楼里的墙壁上张满了金榜、银榜和长铁榜,各个榜上都写满了名字,金榜上写的都是将相的名字,将相以下的贵人列入银榜,至于各州、府、县的官员都列入长铁榜。而且在三类榜上题名的人,都必须是在世的活人,而人一旦去世,名字也就从榜上除去。所以后世就将考试及第称为“金榜题名”了。
10、分香卖履
“分香卖履”的典故,出自于《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这是曹操给自己的妻妾留下的遗嘱,意思是:我死了以后,宫中留下的香料可以分给众妾,而宫女们可以学着做鞋卖了养活自己。后来人们常常用这个典故,表示临终之人对妻妾的顾念,妥善安排自己身后的众妻妾生计问题。
11、鱼传尺素
“鱼传尺素”来自一首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是指写在绢帛上的书信,长度往往在一尺左右。古人将书信置于鲤鱼形状的信匣子里捎给远方的友人或者爱人,以寄托相思之情。因此,鲤鱼、尺素在古典诗词中都具备了“信使”的寄托意义。
12、锦瑟
“锦瑟”,是绘有锦绣般美丽图案的一种弦乐器,据说瑟本来有五十根弦,后来因为泰帝受不了声调的悲凉凄苦,将它改为二十五弦。在古典诗词中,琴瑟本来就常常用来比喻夫妻之情,琴一般主阳,指丈夫,瑟主阴,指妻子,断弦常喻指妻子去世。
13、锦书
锦书是书信的美称。据说锦书是一个叫做苏蕙的女子发明的,苏蕙是南北朝时候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窦滔因为犯了事而被流放,苏蕙非常想他,就用织锦绣了个字的回文诗寄给丈夫,所谓回文诗就是无论你是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是一首首饱含相思的凄婉诗篇。所以后人就用“锦书”来代指女子写给丈夫的书信。
14、断肠
“断肠”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当中。东晋大将*桓温率领*队进入四川,行至三峡的时候,他的一个部下逮到了一只小猿猴,小猿猴的母亲一直追随着船队,沿岸哀嚎,追了一百多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母猿猴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跳到了船上,刚跳上船就气绝而死,士兵们剖开它的肚子一看,“肠皆寸寸断”。桓温听说了这个事儿,非常生气,将那个逮小猿猴的部下给开除了。
15、相思树
相思树的典故记载在志怪小说《搜神记》中,宋国康王的舍人名叫韩凭,韩凭的妻子何氏容颜绝美,康王于是夺走了何氏。韩凭的怨气被康王得知,于是康王不仅囚禁了韩凭,还罚他去做修筑城池的劳役。妻子何氏不敢公然反抗康王,于是秘密送给韩凭一封信,与丈夫约定自杀殉情。韩凭自杀,妻子何氏也投台自尽。临死之前何氏留下遗言,希望康王能够将她和韩凭合葬在一起。可是康王盛怒之下,故意让人将他们的坟墓一边一个,还气急败坏地说:“你们夫妻既然这么相爱,你们自己如果能让坟墓合在一起,那我也就不阻止你们了。”第二天,就有两棵大梓木分别从两个坟墓上长了起来,不过十来天的工夫,两棵大树就长成一抱那么粗了,而且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地面上交错,还引来了鸳鸯鸟儿雌雄各一,长久地栖息在树上,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国人很同情韩凭夫妻,于是将这两棵树命名为“相思树”。
16、八百里
《世说新语》记载了关于八百里牛的一个故事:王君夫有一头牛,名字叫八百里驳,因为毛色驳杂,行进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日行八百里,所以叫做八百里驳。王君夫非常宝贝他的牛,经常把牛的蹄子啊、牛角啊都打磨得光洁透亮,在宾客们眼前炫耀。
17、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是一个文学典故,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曾经对楚王说过一段话:有一位当时的著名歌手,在楚国都城郢唱《阳春》《白雪》的歌曲,城里能够听懂并且跟着和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当他唱《阳阿》、《薤露》这些歌曲的时候,能够跟着一起唱的就有好几百人,而当他唱起《下里巴人》,好几千人都跟着唱嗨了。因为这个故事,此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分别成了雅和俗的代名词了。
东南西北
1、东风
在古代,“东风”是春天的代名词。《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在古人看来,东风解冻是一切生物苏醒萌动的前提,和煦的东风被视为是春天转暖的必备条件。韩翃的“寒食东风御柳斜”,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用的都是东风的这个本意。
2、南浦
南浦是送别的地方,江淹的《别赋》曾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而这里的“南浦”,正是代指她与子龙仳离的地方。
3、西楼
“西楼”、“西窗”等意象往往和爱情发生密切关联,从古代的家居习惯来看,一般长辈居于正屋,也就是坐北朝南的位置,例如诗词中往往以“北堂”代指母亲,因为这是主妇的居室。东厢房一般是长子居住,女儿则居于西厢房。即使是皇宫,居所的分配也大致如此,例如东宫太子;西宫则往往是太后、妃嫔或公主等女眷居住。于是,在古典诗词中,西楼、西厢、西窗便因其与女性的渊源而延伸出旖旎爱情的浪漫怀想,成为独具风情的爱情或相思意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