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吃蝙蝠,但你可能是病毒的搬运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5.html

不管当下的新冠疫情还会肆虐多久,结果会有多么惨烈,会在若干年后的历史书中如何被记载与评价,至少有一点现在就可以肯定了:蝙蝠脱不了干系,它不是罪犯,也是凶器。

蝙蝠的原罪在它成了一种野味,成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内公开销售的一种食材。但由此就能说中国人是吃蝙蝠的民族吗?实话实说,这个锅咱们不能背。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吃蝙蝠根本是一件魔幻得不可想象的事情。那个吃过蝙蝠、并留下了影像证据、如今被义愤填膺的网民扒出来的网络主播的确有些无辜,她是在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南太平洋岛国帕劳旅游时喝的蝙蝠汤。

的确,蝙蝠汤是每个国际游客在帕劳必须体验的旅游项目。美国作家KATIEARNOLDI在帕劳度假期间就曾在一家叫做小北京(北京不幸躺枪)的餐馆里喝了蝙蝠汤,吃了蝙蝠肉。事后,她是如此评价的,“蝙蝠汤有点油,蝙蝠肉味道很冲。我建议每个到访帕劳的游客都品尝一次蝙蝠汤。一次就够了。”

对游客来说,蝙蝠是一生一次足矣的异域猎奇,但对于大洋洲、非洲、亚洲一些国家的土著来说,蝙蝠是蛋白质的一种另类补充,是偶尔得之的美味,是艰难生活继续下去的一种方式。土著部落猎杀的一般都是飞狐蝙蝠,世界上体型最大(肉也最多)的一种蝙蝠。巴布亚新几内亚的KARAN部落、关岛的CHAMORRO部落最喜欢的烹饪方式是切块水煮,然后加入蔬菜,蘸着椰汁吃。相比之下,萨摩亚人更喜欢把蝙蝠烤着吃或炸了吃。

蝙蝠是一种不易捕获的猎物,更是一种危险的猎物。上世纪中叶,关岛的CHAMORRO部落中突发ALS-PDC疾病(一种类似帕金森病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其患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倍。多年以后,科学家才证明,导致疾病的病*是由被食用的蝙蝠传给人类的。这一发现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这一疾病会突然地销声匿迹:因为CHAMORRO人从驻在岛上的美*中得到了现代武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捕杀蝙蝠的效率,直至把岛上的飞狐蝙蝠消灭殆尽。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蝙蝠在传统上就不是中国人的食物。在古代中国,蝙蝠一般被视为灵异的动物,人们往往敬而远之。古籍中也有食用蝙蝠的记载,但多是为了升仙或是药用,把蝙蝠当作美味的例子少之又少。苏东坡在《闻子由廋》中倒是提及海南岛上的土人吃烤蝙蝠,饶是他一生见多吃广,也不禁吐槽一开始还真的吃不惯。

那么,为什么蝙蝠会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市场、登上当代中国人的餐桌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人最大的美德,同时也是最深的劣根,那就是食无类。换句话说,就是啥都吃。我至今仍然认为中国人的食物广谱性是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尊重,是对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的贡献。但是,一部分极致放纵口腹之欲的中国人,无视食物种类已有的丰富与繁荣,依旧孜孜不倦地扩张食单,纳入陌生的物种,全然不顾潜在的危险。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心平气和地保持对众多非传统食物的无知,继续纵容对食物的没有节制的贪婪,那么年代上海人吃毛蚶而引发的肝炎危机、本世纪初广东人吃果子狸而触发的SARS疫情、今天武汉人吃蝙蝠而爆发的新冠灾难就会不断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历时更久、破坏更烈。

当下中国人另一个需要检讨与改变的饮食习惯是对生鲜的极致要求。中国人素来讲究活杀活吃,极力试图缩短动物从死亡到入锅、入口的时间,几乎是食物生产、销售、消费链条上的每一个人的至高追求。

正是在生鲜至上的美食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菜场乃至厨房都成了动物的屠宰场。网上很容易搜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内满地狼藉,堆着的是尸体,流着的是血水,腐烂着的是皮、毛、肉和粪便。这就是中国式菜市场的缩影,在这里交易着的是活的或死的动物,传播着的却是致命或致病的病*。

你不吃蝙蝠,也从不买卖蝙蝠,但你就是病*的搬运工,只要你依旧没有意识到动物的屠宰应该在更封闭、更专业的环境中进行,依旧心安理得地在肮脏不堪的市场里买一只现杀的鸡、一条现剖的鱼。也许这样的定性,有些武断,有些决绝,会伤害一些人的感情,会影响一些人的生计。但是,生死大义之前,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灾难的唯一好处就是每一次灾难之后,总能留下一些记忆,带来一些改变。如果记忆不够深,改变不够大,那只能是因为灾难还不够深重。果真那样,我们应该庆幸呢还是遗憾?

在宇宙的时间长河里

在我们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里

探索世界,与智者同行

遇到从未遇到的自己

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而这一切

不在开始的地方,不在结束的时候

就在九万里旅程中的每一次悸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