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十二月第五期
王某,男性,胃ca,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半年余,症见反酸,自胃口至咽喉处强烈的烧灼感,平卧时甚,食生冷硬食则打嗝不止,遂来我处就诊。
[初诊]面色苍*,如蒙浮土,反酸,自胃口至咽喉处强烈烧灼感,近来情绪急躁,食生冷硬食则嗝。
[脉诊]左寸关弦细,尺弱无力。右关浮弦,尺弱无力。舌红,苔白腻。
[处方]中脘五穴、关元穴、太冲穴艾温一小时。柴胡12g、枳实10g、平肝各20g、茯苓30g、苍术10g、炙甘草30g、海藻45g、木鳖子15g、瓦楞子10g、玄参20g、生麦芽60g。7剂。
[二诊]面色苍*,反酸,自胃口至咽喉处烧灼感略减,自诉服药前几天始明显改善,而后反酸又作,情绪急躁改善,食生冷硬食易嗝。
[脉诊]左寸关弦细,尺弱无力。右关浮弦,尺弱无力。舌红,苔白腻。
[处方]中脘五穴、天枢穴、太冲穴艾温一小时。柴胡12g、枳实10g、*参30g、炒白术30g、苍术10g、炙甘草30g、海藻45g、木鳖子15g、瓦楞子10g、玄参20g、大贝10g、半夏10g、代赭石10g、瓜蒌10g。7剂。
[三诊]面色*,反酸,自胃口至咽喉处烧灼感减轻,食生冷硬食易嗝,情绪改善,
[脉诊]左寸关弦,尺弱无力。右关浮弦,尺弱无力。舌红,苔白腻。
[处方]中脘五穴、天枢穴、太冲穴艾温一小时。龟板10g、*柏10g、吴茱萸6g、麦冬20g、五味子15g、当归20g、川芎15g、海藻45g、木鳖子15g、瓦楞子10g、玄参20g、牡蛎20g、大贝10g、薏苡仁30g、白芥子10g、肉桂10g。7剂。
[四诊]反酸,自胃口至咽喉处烧灼感基本消失,打嗝亦减轻,情绪稳定。
[脉诊]左寸关濡,尺弱无力。右关弦,尺弱无力。舌红,苔腻。
[处方]中脘五穴、关元穴、天枢穴艾温一小时。吴茱萸6g、麦冬20g、当归20g、川芎15g、海藻45g、木鳖子15g、瓦楞子10g、玄参20g、牡蛎20g、大贝10g、薏苡仁30g、白芥子10g、肉桂10g、肾四味各20g、重楼10g、山豆根10g、炮姜10g。7剂。
[五诊]症状基本消失
[脉诊]左寸关濡,尺弱无力。右关弦,尺弱无力。舌红,苔薄白。
[处方]中脘五穴、关元穴艾温一小时。当归20g、川芎15g、海藻45g、木鳖子15g、瓦楞子10g、玄参20g、牡蛎20g、大贝10g、薏苡仁30g、肉桂10g、肾四味各20g、白蔻仁10g、皂角刺10g。7剂。
服用药丸调理一个月
随访三月未复发。
《难经》对脏腑的认识并不仅仅拘于五行理论,是有解剖实践基础的。这一难通过讲解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让我们明白营气上升,糟粕下降,脏的浊气要经腑排出,同时六腑又以降为顺。腑病则下焦不出。
《难经?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口唇称为飞门,牙齿称为户门,会厌称为吸门,胃的上口称为贲门,胃的下口称为幽门,小肠与大肠的接合处是阑门,在大肠的最下端终极处是魄门。
这七个门户是消化道中最为关键的部位。饮食物从进入人体到其糟粕排出体外,在整个消化道中所要经过的七道门户。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保证饮食物顺利通降而不上逆。
飞门以保证饮食物的摄入而不外流;户门通过牙齿的咀嚼以防止粗硬食物进入胃中,故为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的第一道研磨关卡;吸门进食时覆盖气管,防止食物误入气道;呼吸或发音时则开放,以供气体通行;乃食物与清气分流之处。因其是呼吸和摄纳饮食物共同的关卡,故名吸门。贲门胃的上口。此处为食道与胃衔接之处;幽门胃的下口为幽门,胃腐熟后食物由此进入小肠这个弯曲而幽深的管道中;阑门小肠与大肠接合部,食糜经过此处将水谷精微拦截而吸收,食物残渣向下转输至大肠,浊液渗入膀胱;魄门——肛门,肛门位于消化道的最下端,是排泄糟粕的门户。
此外,大肠与肺相表里,肺藏气舍魄,魄指人的本能活动,排便亦当归属于魄。上述消化道的重要门户,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均有特殊的意义,其中会厌、贲门、幽门等名称仍为当今解剖学所沿用。
七冲门中任何一处发生病变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饮食物的摄入、传输和排泄,甚则危及生命。如会厌闭合失司,使异物吸入气管可直接导致窒息死亡。而七冲门即可独立发病,如舌癌、贲门癌、幽门失弛缓、痔疮等;亦可因胃肠道疾患而引起病变,如嗜食辛辣厚味,胃肠热盛,可致牙齿疼痛、咽喉肿痛,反过来又可影响饮食物的摄取。
《难经》不但记述了人体消化道中的七道门户——“七冲门”,而且在四十二难中首次记述了喉咙的重量、大小及长度,指明喉咙由九节软骨构成。并第一次记载了肛门及直肠下段的重量,记述其大小、长度和容量,这些内容均未见载于《内经》。关于口、舌、咽门的记载,与《灵枢·肠胃》所载相同,但舌与咽门的重量,《太素》卷十三“肠度”都没有记载,据刘衡如考校今本《灵枢经》,均“疑是后人据《难经·四十二难》沾注”。肛门的大小、长度和容量,与《灵枢·平人绝谷》所载一致,但后者也没有重量的记载。由此可知,古代对人体内脏器官的重量进行解剖测量者,实始载于《难经》。
《难经》对消化道中的“七冲门”之说,是古人从尸体解剖的直接观察中发现,结合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而命名的。今天看来,这些真实的记述基本上是正确的。有的名称,如会厌、贲门、幽门等,仍为现代解剖学所沿用,说明我国古代对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与今日所知,基本上是近似的。
饮食进入人体,经七冲门开合完成清者三焦气化上升被人体吸收,浊者排出体外。整个过程需要六腑全程参与,如果一但出现问题就会形成淤积,故说六腑要通。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难经·三十七难》指出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通过《灵枢经》《难经》结合六腑的生理特性——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治疗来讲首先把六腑关系调理通畅,然后通道打通,一是食物可以进入,二是糟粕可以排出。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治疗腑病所选的穴位为六腑的下合穴,“合治内腑”,腑病的治疗需要取下合穴。《脾胃论》指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都应调理脾胃。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百病为标,胃虚为本。“治病必求于本”。五脏不和调于胃,胃和则五脏安。故应抓住“胃虚”这个关键,补脾胃为法,诸病各随其症,主方稍佐他药,皆可迎刃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在胃经,因此腑病应注重胃气,恢复胃气,使营卫运行,营养全身。胃癌本身就是腑降的出路出现问题,因此降胃气用温经汤合攻癌夺命汤治之。
编辑:王旭
审核:崔金峰
如果您感觉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