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补中,润燥,止痛,解*。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姜蜜丸治咳
有个妇人问,大夫,我孩子就爱咳嗽,吃凉的咳,吹空调了也咳,怎么办呢?
老爷爷说,可以用个小食疗方,叫姜蜜丸,用蜂蜜跟生姜制成丸子,既有姜来缓其外寒,又有蜜来润其肺燥就好了,平时不要让孩子吃太多零食。
这样小指月就做了一料姜蜜丸,每丸像枣那么大,这小孩子吃完一料姜蜜丸后,还想再吃,因为口感好,吃了又不咳嗽,非常舒服,像糖果一样,尝起来又温暖舒适。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千金方》记载,治咳嗽用白蜜一斤,生姜两斤,搅汁。这样白蜜跟姜汁一起制成枣大的丸子,日服三次,禁一切杂食。
肠道润滑油
一个老人,血压高,经常便秘,他又不想吃药,怕麻烦,又不想尝那药苦。
老爷爷说,这很简单啊,给你搞个小小食疗方,既能润肠通便降血压,吃起来口感又好。
这既好吃又能治病的药上哪找呢?
原来老爷爷教他用黑芝麻配合蜂蜜,以热水冲服。
小指月说,蜂蜜最能润肠通便,是五脏的润滑油,黑芝麻能益力气,补肾润肠,吃了有劲排便,果然自从吃上这小食疗方后,病人大便通了,上厕所既不费时也不费力,连血压都降下来了。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这两味药没有降压的作用啊?
老爷爷说,肝别通于大肠,整条消化道肠管通畅,压力就下去。所以便秘又带有血压高的,先别刻意降它血压,治好了便秘,血压就会降下来。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治高血压慢性便秘,蜂蜜一两八钱,黑芝麻一两五钱,用芝麻蒸熟捣烂如泥,搅进蜂蜜,以热开水冲化,一日分两到三次服。
不荣则痛用蜂蜜
有个农夫,爬到树上摘橄榄,谁知橄榄树本来就脆,一个不小心,便摔下来。
当时气闷绝欲死,还好及时用童便救治过来,但留下个后遗症,就是胸肋部老容易牵扯痛,虽然服了不少活血化瘀的伤科药,还是疼痛不止。
老爷爷说,不能一条路走到黑,既然疏通之法走不通,我们就用滋润之法。
《*帝内经》讲不通会痛,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药,一通就好了,不荣也会痛,局部得不到滋养,它就会靠疼痛来发出信号,要你去滋养它。所以这种虚痛,一般喜温喜按,喜欢按摩,揉揉按按就会舒服。
果然病人反映说,他的胸肋部,拿热水袋敷敷,疼痛就会减轻些。于是教病人用蜂蜜跟香油调和来服用。这样一吃,不仅大便润滑,而且肋痛遂止。
小指月说,爷爷,用蜂蜜来治跌损后遗症疼痛,很少见过啊。
老爷爷说,你看蜂蜜它是不是甘缓柔润啊,甘缓可以去急,柔润能够滋养,这样局部经脉得到柔缓又滋养,就不会牵扯疼痛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氏医通》曰,凡内伤协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两次遂止。
外用蜂蜜去黑斑
一妇人脸上有几片黑斑,半年多都消不了。
老爷爷说,用白茯苓打粉,做成面膜敷脸,可祛斑,如果是黑斑,就加蜂蜜,如果想除皱,就加蛋清,如果想美白,就加牛奶。
这妇人说,我只想把脸上黑斑去掉。
老爷爷说,面黑者必便难,阳明胃经堵塞也,整个前额面部都属于阳明胃经所主。
病人说,大夫,我确实大便比较干结。
老爷爷说,这简单,你一边内服麻子仁丸,一边用白蜜跟茯苓做面膜敷脸看看。一周后,病人面斑脱去如新。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肘后方》记载,治面部黑斑,白蜜跟茯苓粉敷脸。
蜂蜜拾珍
1、禹新初经验谭某,男,44岁。胃痛多年,经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每午后或半夜胃痛大发作,呕酸,不能进食,身体日弱,神疲力乏。就诊于余,察其脉象虚弱,舌淡红,苔嫩白,此中气大亏之候,治宜补中益气,当嘱购蜂蜜ml,加水ml,煮沸过滤,仍浓缩至ml,炙甘草15g,煎二次,约ml,加蜂蜜共煎一沸,冷却后,瓷瓶贮存,每日痛时服一次,每次约30~50ml。服药期间,禁食葱、炸、酸物。患者照方制服,复杯痛止,服完一料,疗效显著,继服一料,胃痛已止,再服一料,体强食健。嘱咐今后坚守少食七分饱之法,后期疗养得当,以竟全功。
指月按;味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必须照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缓急止痛,另一方面要补脾益力气,长肌肉,而蜂蜜甘草之药,皆甘能缓急止痛,又可以补中益力气长肌肉,有利于溃疡面修复。所以《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用蜂蜜一两八钱,生甘草三钱,陈皮两钱,水煎甘草陈皮去渣后,再冲入蜂蜜,每日分三次服用。同时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不暴饮暴食,撑裂胃粘膜,乃为高明养胃之法。所以七分饱既平胃散。
2、《本草纲目》记载,瘾疹瘙痒,白蜜不拘多少,好酒调下,有效。
指月按:酒能祛风活血,蜜能养阴滋润,又可解*,所以血脉不通或血中有*,导致瘙痒瘾疹,用此法,活血祛风,解*养阴,有效。
3、《中药学讲义》记载,单用蜂蜜治溃疡病,烧烫伤,有效。
指月按:峰蜜既可内服,也可外敷。内服有生肌敛疮之功,外敷有消炎防腐之效。所以口疮溃疡,烫火伤,直接用蜂蜜内服外敷皆有效。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2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合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菖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人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西洋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太子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芪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山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扁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刺五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绞股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红景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沙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饴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