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90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五)——运用清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作者:姜杨等
董建华教授曾长期从事温病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对清法别有心得。在内科杂病的处理中,运用清法亦独擅胜场。对清法治疗胃脘痛从理论到临床均有建树,现将董老用清法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通腑泄热
胃为水谷之海,主纳谷而司传导。“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董老认为胃的生理特点皆在一个“降”字上。若胃气壅滞,传导失司,郁滞内停,极易化热。胃的另一个生理特点是多气多血,也极易郁闭化热。因此胃脘痛不论久暂,都不能忽视郁热的存在。董老尝谓:生活条件变了,不再是饥寒冻馁为患,而肥甘厚味、饮食不节伤脾胃者日多,故不能忽视胃热的存在。其辨证要点是胃中灼热,大便结,舌红苔*,胃镜多表现为典型的红*相间,甚至出血、糜烂。此时若用温补,则郁火更炽,单用寒清,亦难收功,因为其热皆因郁滞在胃家而成,故应因势利导,通腑泄热。常用大**连泻心汤治疗此证。胃胀者加枳壳、香橼皮、大腹皮;有痰热者加半夏、瓜蒌等。
如治梁某,胃脘痛十余年,近5年来加重,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近2个月来胃脘胀痛,不思食饮,食则作胀,胃内灼热感,口干苦,大便干结,2-3天一行,舌质红,苔*腻,脉细弦。曾长期服香砂六君之属未效。董老认为此虽病程缠绵,久治未瘥,诚有正气不足,但临证所见实属郁热,宜通腑泄热,使胃气降则痛自除。方用:酒大*5g,*连6g,*芩6g,枳壳10g,瓜蒌10g,香橼皮10g,佛手10g,大腹皮10g。服6剂,腑气通畅,胀痛亦减。续进6剂,*苔退净,胃中偶有灼热感,大便时干,遂以甘凉濡润之剂调治而愈。
02
清热生津
胃为阳明燥土,邪客则多为热,且易化燥伤阴。胃痛日久不愈,气郁化火,亦多灼伤胃阴。董老认为,胃体阳而用阴,胃之阳气有赖胃之阴液相济。若胃阴亏虚,脉络枯涩,胃失濡润,可见胃中灼热,口干,舌质红而少苔无津。舌红少苔,舌上无津最是辨证眼目。治宜生津清热。然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往往夹滞,而成燥湿相兼之证,故用药一忌过于苦二忌过于滋腻,而以甘凉濡润之剂,佐行气化滞之品最为灵通。常用《温病条辨》益胃增液汤加减:沙参10g,丹参15g,麦冬10g,生地10g,白芍10g,石斛10g,枳壳10g,金铃子10g,口干明显者,加玄参10g;气滞明显者,加大腹皮10g,苏梗10g;低酸者,加乌梅10g;兼湿者,加陈皮10g,佩兰10g;脾虚便溏者,加山药10g,扁豆15g,白术10g。
如治吕某,间歇性胃脘部疼痛十余年,钡餐透视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近2年疼痛无规律,消瘦,胃中灼热,口干而苦,纳谷不馨,食后有饱闷感,目涩,时头痛,舌质红,有裂纹,脉弦细,治宜滋阴清热。上方去生地、白芍、金铃子,加天花粉10g,香附10g,百合10g,香橼皮10g。服6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出入治疗月余,诸症悉平。
03
清热泻火
少数胃脘痛患者,由于过食辛辣或情志过极化火,出现胃脘灼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甚至口舌糜烂,牙龈肿痛,此乃胃热炽盛,灼伤胃津,为有余之火,与阴虚胃热者不同,治宜甘寒滋润,清热生津。凡遇此证,董老当机立断,常投以清气热之白虎汤,多收立竿见影之效。但非胃有实火者,不可用之。且胃火一旦顿挫,即不可再投。董老辨证,善抓特点,尤注重舌诊。同为清热之剂、大**连泻心汤用于胃热有滞,大便干结,舌苔*腻者;益胃汤用于阴虚胃热,舌红少苔而干者;白虎汤用于胃之无形热盛,口渴引饮,舌苔薄*者。
如治张某,平素常胃脘胀痛,一周前因生气再发。胃脘胀痛,连及两胁,近两日胃中有烧灼感,泛酸,舌糜口干,小便短*,舌尖红赤,苔薄*,脉弦有力。此乃气郁化火,胃热炽盛,治宜清热生津。方用:石膏20g,知母10g,*芩6g,天花粉10g,枳壳10g,栀子10g,石斛10g,芦根15g,玉竹10g,沙参15g,生甘草5g。服5剂后,胃中灼热感消除,口亦不渴,仍有胀痛,遂以甘凉平剂调治获痊。
04
清热祛湿
胃腑气机郁闭,既易化热,也易停滞,气血痰湿往往相因为患。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热夹湿夹痰的病情固不少见,即使慢性萎缩性胃炎,也有不少患者不表现胃阴虚而出现胃热夹湿之候。症见胸脘痞闷,食后胀痛,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白相间而腻,脉滑。董老常以连朴饮加减:厚朴6g,竹茹5g,*连5g,半夏10g,茯苓10g,焦山楂10g,焦六曲10g,焦麦芽10g,芦根10g。苔腻明显者,加佩兰10g,蔻仁6g;小便*者,加通草6g;泛恶欲吐者,竹茹用10g;胀闷明显,加苏梗10g,荷叶10g;热重,加*连6g。
如治王某,胃脘隐痛1年,近1个月由于饮食不节,胃脘胀痛,食后饱闷,时时泛恶,多次呕吐,其味酸腐,舌质红,苔腻中*。此乃湿热中阻,食滞不化,治拟清热祛湿,消导和胃。上方加藿香10g,*芩6g,苏梗10g,陈皮10g。6剂后,恶心呕吐消失,胀减,舌苔渐退。续服6剂,饮食增加,痛止。
05
温清并用
胃主受盛水谷,冷热因素的刺激是难免的。若气机壅滞,火郁胃中,复为客寒所遏,则病情加重;或感受寒邪,饮食生冷,气血郁闭,热自内生,亦可形成寒热错杂的局面。症见胃脘疼痛因受寒或饮食生冷而诱发或加重,得温痛减,舌红苔*。此时若纯用清热,则寒邪未尽而胃火更炽。董老则用温清并用之法,常用经验方:*连5g,良姜5g,吴茱萸3g,*芩6g,香附10g,陈皮10g,半夏10g。依据寒热之轻重调节*连、吴茱萸之比例。泛酸加煅瓦楞子10g,乌贼骨10g。
如治关某,胃脘部疼痛十余年,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年春秋季节发作。1个月前因受寒而胃痛转剧,嘈杂泛酸,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脉沉细。此系胃有郁火,复感寒邪,气机郁闭,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清并用之法。上方吴茱萸增至5g,去半夏、陈皮,加香橼皮10g,煅瓦楞10g,佛手10g,大腹皮10g,酒大*3g,砂仁3g。服6剂,大便畅,疼痛减,唯尚有泛酸,原方去酒大*、良姜,加乌贼骨10g。12剂后诸症缓解。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