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男,29岁。
主诉:胃胀常作,嗳气,胃酸常上泛至咽喉,善饥,胃灼热感,胃空时更甚,形体尚充,舌红苔*,脉弦数。
医院胃镜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病理报告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
据脉证合参,辨证为胃热气滞,气机上逆。治以清热护络,理气降逆。
药方:*芩10g,*连8g,蒲公英30g,浙贝10g,瓦楞子30g,海螵蛸30g,白及20g,半夏15g,厚朴15g,旋覆花(包)15g,丹皮10g,桃仁10g,甘草6g。
以此为基本方,或加柴胡、白芍药以平肝;或加*参、山药以补脾;或加木香、砂仁以调中;或加延胡索、乳香以止痛。药服6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胃气渐复,气机已平。
胃镜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病理报告为胃窦间质中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本证患者年纪轻,病程短,病虽重,若治疗及时,方法对,恢复快。
症中胃胀、嗳气、泛酸为胃气上逆;舌红苔*,脉弦数为肝胆胃热。故以芩、连、蒲公英清其热;夏、朴、旋覆花降其气;浙贝、海螵蛸、瓦楞子、白及护其胃,有酸制之,无酸则护之;桃仁、丹皮化其瘀。
综观全方,体现清、降、和、化四法集于一方之中,以达热清气降瘀化之目的。
出处:福建中医药年6月第40卷第3期*荣宗教授治疗胃病验案介绍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疾病疑问,可咨询张老师()▼
手指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