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瓦楞子中药图典中的多样应用与独特功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丸说明书 https://m.39.net/pf/a_4342728.html

瓦楞子,这一中药材,实际上是由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精心炮制而成。它拥有多个别名,如蛤壳、瓦屋子等,每一名字都蕴含着其独特的药用价值。瓦楞子不仅在中药图典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以其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显著功效而备受推崇。

在形态特征上,瓦楞子展现出多样的特点。以魁蚶为例,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而饱满,尺寸可观。两壳合抱,左壳略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并向内弯曲。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覆盖,生长轮脉明显。而泥蚶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其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曲,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此外,泥蚶的壳背面还具有放射肋纹和相应的凹陷,这些特征都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增添了色彩。

在生长环境上,这两种贝类也有所不同。魁蚶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而泥蚶则生活在浅海软泥滩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也各有差异,但都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其中辽宁、山东的产量最为丰富。

综上所述,瓦楞子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多样的形态特征和独特的生长环境都为其带来了显著的药用价值。无论是消痰化瘀、软坚散结还是制酸止痛,瓦楞子都能发挥出其显著的功效,成为中药图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毛蚶,这一中药材的来源之一,其贝壳特征鲜明。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位于背前方。壳表覆盖着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易脱落,使壳常呈白色。前端边缘圆润,向后逐渐延伸,背面向下斜坡状,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居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当,壳边缘亦有相应数目的凹陷。两壳肋纹形态不同,右壳前端数条有突起,其余平滑,而左壳后端10余条平滑,其余由长方形小突起组成。放射肋顶端细弱,向下渐粗壮。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具50枚左右铰合齿,两端粗而稀疏,中央细密。壳内面有与肋纹相应的突起,无肋纹但有细密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形,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中部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有与贝壳边缘相似的齿纹。足部不甚发达,无足丝。

毛蚶喜生于浅海泥沙底质的海域,尤其偏爱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其分布广泛,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这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它们偏好风浪较小、潮流畅通且有一定淡水注入的内湾和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它们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毛蚶为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时开始产卵,27℃时繁殖最为旺盛。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而泥蚶则属于多次性产卵类型,每年在自然海区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后,大约2-3星期即可变态成幼贝附着在海底。《别录》中记载的魁蛤,又称魁陆,生于东海,形态正圆,两头空,壳表有纹理,无特定采集时节。《本草拾遗》则描述了蚶的形态,指出其产于海中,外观亮如瓦屋。而《纲目》将魁蛤与蚶合为一类,并引用了郭璞《尔雅》的注解,明确指出魁陆即今之蚶,形状似小蛤而圆厚。同时,《临海异物志》也提到,大蚶的直径可达四寸,背上的沟纹如同瓦屋的屋脊,其肉质极为鲜美。如今,在浙东地区,人们会在近海的田地里种植蚶,称为蚶田。这些描述与现今蚶科动物的形态特征相吻合。

此外,不同种类的蚶在化学成分上也各有特点。例如,魁蚶的贝壳富含大量的碳酸钙以及少量的磷酸钙、镁、铁等元素;泥蚶的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也高达90%以上;而毛蚶的贝壳则含有丰富的碳酸钙、磷酸钙以及其他多种无机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毛蚶外壳对核素锰具有特异的富集能力。

在炮制方法上,瓦楞子需洗净后干燥并碾碎,主要用于散瘀消痰;而经过煅烧后的瓦楞子则用于制酸止痛。此外,还有醋瓦楞子和盐瓦楞子等炮制方法,分别用于不同的药用需求。将净瓦楞子置入适宜的容器内,置于无烟炉火中煅烧至酥脆,随后取出并倒入盐水中均匀淬制。每kg瓦楞子需使用2kg食盐。将处理好的瓦楞子贮存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并防尘。

瓦楞子在药理上具有显著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等病症。其味咸,能软坚散结,消除顽痰,对于治疗瘿瘤、痰核等有显著效果,常与海藻、昆布等药材同用。同时,瓦楞子还能治疗痰火凝结的瘰疬,常与贝母、夏枯草、连翘等药材配伍使用。此外,对于症瘕痞块,瓦楞子既能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病症,可单独使用或与三棱、莪术、鳖甲等药材同用。现代医学上,瓦楞子还常用于治疗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此外,瓦楞子还能制酸止痛,对于胃痛泛酸等症状有显著疗效,常与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药材同用。同时,瓦楞子还能治疗胃部痰积、气滞胀痛等症状,常与广木香、绿萼梅、路路通等药材同用。

在临床上,瓦楞子有多种用法。例如,可以治疗胃痛吐酸水、噫气甚至吐血等症状,将煅制的瓦楞子与其他药材研成细末后服用;还可以治疗急性胃炎、痰饮等病症。此外,瓦楞子还能用于治疗烧烫伤、皮肤刀伤及冻疮溃疡等外伤症状。7.治疗消化道溃疡:将瓦楞子与甘草按等份研成细粉,每次服用10克,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此法记载于《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8.治疗淋巴结核:使用煅制的瓦楞子、醋炙的海浮石、酒炒香的僵虫以及夏枯草,共同研成细末,制成糊丸,每次服用10至15克,一日三次,饭后服用。此法来源于《中药精华》。

药物配伍建议:与鱼枕骨配伍,可有效治疗各种结石症。与滑石块配伍,有助于缓解尿路结石引发的尿道疼痛和小便不利等症状。与海浮石同用,可治疗症瘕痞块、老痰积结及结石症等。搭配半夏曲,能够降逆和胃、消胀止痛,用于治疗湿郁化热吞酸诸症。

临床应用举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时,取适量煅瓦楞子与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0克,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或于节律性疼痛发作前20分钟服药。经临床观察,此法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严重副作用。

此外,瓦楞子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皮肤刀伤及冻疮溃疡等外伤症状。在性状鉴别方面,不同种类的瓦楞子贝壳形态各异,但都具有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等特点。贝壳短而宽,尺寸约为长2-5厘米,宽5-4厘米,其上放射肋30-34条,并带有小结节。表面覆盖着带毛的壳皮,而铰合齿则约50枚。

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磨片显示出层纹宽度为5-10微米,两层纹之间相隔10-30微米。交错纹的粗细在5-50微米之间,并分叉交互排列。

瓦楞子与其他药物如海蛤壳和海浮石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化瘀散结,因此常用于治疗症瘕痞块和肝脾肿大。此外,瓦楞子还能制酸止痛,常用于胃痛吐酸的治疗。

从文化底蕴方面来看,瓦楞子在古代本草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如《日华子本草》提到其烧过醋淬后,可制成醋丸服用,能治疗一切血气、冷气和症癖。《医林纂要》则称其能去除一切痰积、血积、气块,并破症瘕、攻瘰疬。

现代研究显示,瓦楞子主要含有碳酸钙,并混有少量有机质及铁、镁、硅酸盐、磷酸盐等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碳酸钙能中和胃酸,从而减轻胃溃疡的疼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